2005 年 6 月 6 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式发布《2005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在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9.9% 的背景下,我国通过强化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实现了环境质量的基本稳定,为 "十一五" 环保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连续第九次在 "两会" 期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并于年末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提出 "协调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 的战略方向。全国环保系统深入开展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全年查处环境违法案件 7.5 万余起,关闭违法企业 1.6 万家,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完成率达 65%。 地表水水质保持基本稳定,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等流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重点治理流域的 453 个考核断面中,60% 达到水质标准。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提升至 67.2%,四类及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 11.1 个百分点。地下水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21 个城市污染加重,123 个城市水质稳定。 522 个监测城市中,60.3% 空气质量达标,可吸入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局部强度有所增加。北京等重点城市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和机动车限行措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显著提升。 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区域噪声达标率 94.3%。道路交通噪声超标城市比例降至 13.5%。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维持天然本底水平,核设施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国森林面积达 1.75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水土流失面积 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 37.1%,年均土壤流失量 50 亿吨。草原退化形势严峻,90% 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鼠虫害危害面积超过 5600 万公顷。
耕地保护面临挑战,全年净减少 36.16 万公顷,其中生态退耕占比达 52.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30.67 万公顷,实现占补平衡。 全年极端天气频发,台风、洪涝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亿元。地质灾害发生 1.78 万起,造成 578 人死亡。环境突发事件同比增加 9 起,其中中石油吉化爆炸引发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成为年度重大环境事件,通过跨区域联动实现有效处置。 全国环保系统机构总数达 1.15 万个,从业人员 16.7 万人。环境监测网络覆盖 351 个市县,建成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28 个。环保科技投入年均增长 15%,完成 104 项国家环境标准修订,环境卫星实现业务化运行。
(本文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 2005 年 5 月 25 日发布的《2005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及相关政府文件综合整理)
|